新郑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使全市城乡之间、学校之间逐步呈现出均衡发展局面。先后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、全国“两基”工作先进县市、全国特殊教育工作先进县市、全国少儿美术教育基地、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市、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市,河南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等称号。
一、整合学校布局,实现教学资源均衡发展。本着就近入学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及平等受教育的原则,将全市288所初中撤并为27所,304所小学撤并为125所完小,46个教学点。投资3600万元,新建了外国语小学,迁建了市直中学、轩辕中学,扩建了实验小学、苑陵中学和郑韩路小学,有效解决了市直中小学班额过大问题。目前,该市适龄儿童就学率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入学率、“三残”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到100%。
二、加强农村学校建设,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发展。该市财政每年从教育附加费中拿出2500万元以上用于新建、改扩建农村中小学校舍,配置教学器材和设备。连续五年把“全部免除职业教育新郑籍学生学杂费;改善城乡办学条件,提高城乡办学水平”列入市政府为民十件实事,着力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。更换了50000余套课桌椅,添置了20万册图书、89000件教学仪器、49000件体音美器材,配备了1500余套桌椅和餐具消毒设施,并为全市农村初中配齐了安全饮水设施,部分中小学教师办公室安装了空调,城乡学校环境和师生工作生活条件明显改善。
三、统筹师资队伍,实现教师力量均衡发展。一是对每年新招录的青年教师,坚持执行“第一年不留城、前三年不进城”的规定,有效地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文化结构、年龄结构、知识结构。二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市中小学校长直接考察、任命、使用,实现了校长队伍治校能力的专业化。同时,抽调名师骨干教师任职支教,安排薄弱学校教师进修培训,开展示范课与教学交流,实现市内优秀教师资源共享,促使城乡师资力量同步优化、同步提高。
四、实行均分平衡生源,实现学校之间均衡发展。按照“区域平衡、生源均分”的思路,启动了中招制度改革,实行“给初中分配名额,为高中均分生源”的招生办法。给初中分配名额,即:依据乡镇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数、学生的巩固率及评估成绩等,把普通高中所有统招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,中招统考结束后,按照分配的指标,依据择优录取的原则,对各乡镇考生分别录取。给高中均分生源,即:普通招生中考生不再填报志愿,按照考生成绩、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分成若干等份,在群众新闻部门的监督下,由各普通高中校长按所招计划人数抓阄抽取,实现了各普通高中生源质量的均衡。通过这些做法,有效地缩小校际之间差距、扼制择校现象,促进了普通高中公平竞争、均衡发展。该市高考成绩已连续19年领跑郑州市六县市。
五、创新完善保障措施,实现管理机制均衡发展。坚持“四个列入”、“四个优先”原则,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。“四个列入”,即:把教育工作列入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,坚持市长办公会每季度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制度,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工作中的热点、难点问题;把教育投入列入市财政预算,严格落实教育经费单列制度,设立教育奖金专户;把教育投入列入市、乡两级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目标,实行领导包乡联校制度;把教育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,定期向人大、政协通报教育工作,并接受监督检查。“四个优先”,即:优先安排教育投入,优先解决教育问题,优先落实教师待遇,优先引进优秀人才。